中国舞考级现场。
【资料图】
暑假对孩子来说,是放松身心的时间,如今,不少孩子却陷入比平时还要忙的“怪象”中。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在已经过去的大半个暑假中,不少孩子忙着参加各种游学活动、艺体类考级、比赛等等。随后,记者就占比较高的考级、比赛和游学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什么特殊意义?孩子或是家长为什么会对参加这些活动如此热衷?
考级热
10岁女孩说:“我非常讨厌它们”
舞蹈8级、钢琴4级、绘画3级……这个暑假,10岁女孩童童收获了不止一本的艺术考级证书。而她的大半个暑假,也在为准备这些考级中度过。看着妈妈在微信群里开心地跟家人和朋友分享着她的各种证书,她跟表姐抱怨道:“这个暑假,我过得一点儿都不开心。”
就在童童与表姐抱怨的当晚,她和妈妈之间爆发了一场家庭“战争”。当听到女儿说出不会再继续参加钢琴和绘画考级后,妈妈表示很不理解:“你不是一直很喜欢弹琴和画画吗?”“但是现在因为考级已经让我非常讨厌它们,我不想再学音乐和美术。”说完后,童童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留下一脸错愕的妈妈愣在原地。
那天晚上,童童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沉默了很久。回想起从7月1日开始,女儿就进入了各种考级的备战,几乎一天都没有休息过,除了一直参加的舞蹈、钢琴、绘画考级,今年暑假自己还特意给孩子报了啦啦操考级,想着让孩子感受一下新项目。看着书柜里厚厚的一摞考级证书,童童妈妈迷茫至极。
假期变成“考级季”
这个暑假,童童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近年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类考级变得异常火爆。如今,考级证书似乎已经成为孩子学习艺术的“标配”。这一过程中,原本为了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孩子美育素质的艺术类考级,已然“变了味儿”。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带来了一份《关于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的提案》,呼吁取消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发展。随即,此话题冲上热搜第一,阅读次数超过3亿。在微博发起的投票中,有10余万网友参加,近七成赞成取消艺术考级。
同样的呼吁,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曾出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团长李心草在提案中建议,认真论证考级的教学大纲制定、曲目制定以及最后的考试方式制定等,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孩子对音乐真正的认识、培养对音乐真正的兴趣。如果不能有效改变现状,不如取消考级。同样,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热烈讨论。
初一学生家长李先生陪儿子学习钢琴多年。最近几年,看着孩子在国内多项赛事中获得大奖,李先生很欣慰,觉得儿子多年努力没有白费。但是,每当跟其他朋友说起儿子学琴多年时,总会被人问到“孩子考几级了”。得到“从没参加过考级”或是“考了0级”的回答后,朋友脸上的惊愕让李先生感到很无奈。“总感觉对于社会来说,钢琴10级才能说明孩子的能力,至于什么比赛获奖,似乎没人关心。”虽然是这样,李先生依然坚持没有让孩子参加考级,“我真的不知道考级到底有什么用?”
对于这个问题,女儿刚刚完成舞蹈十级考试的家长刘心悠(化名)更是烦心。“我知道这个考级对孩子来说可能没什么用,但依然让孩子坚持了5年,从5岁开始到现在,10岁的女儿终于考完了,以后我再也不用考虑这件事了。”刘心悠直言,“这种烦心来自于你明明知道这东西没用,但还义无反顾地选择参加。为什么?因为你身边的人都是这样。”
证书中的“含金量”
那家长口中的这些考级证书到底有没有用?考取的意义又在哪?
据了解,目前艺术类考级的发证单位并不单一。比如舞蹈类考级,发证单位有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歌剧舞剧院等。每个单位的考级体系并不相同,比如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考级分为1—10级,专注于普及基础舞蹈教育;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分为1—13级,侧重点是培养舞蹈人才。再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钢琴考级,组织单位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多家。孩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家。
近年来,从事艺术类考级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经过走访,记者了解到,一般孩子在参加考级前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短期冲刺训练,机构会针对这部分学员收取一定的课时费。每个级别的考试,考生还会缴纳报名费。“很多机构对考级的态度都非常积极,毕竟经过短期集训,孩子收获了证书,机构赚到了钱,何乐不为呢?”小学音乐老师付莹(化名)告诉记者。在她的眼里,这些证书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不好说,“我在学校带的是舞蹈队,反正这些孩子的真实水平与所取得的证书等级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付莹的观点,家长魏女士也表达了认可。今年暑假,魏女士在家附近的一家舞蹈机构为4岁半的女儿报名了舞蹈1级的考试。经过一周的速成训练,女儿跟随其他8个孩子一起参加了考级测试。“测试时来了一名所谓的‘考官’,看着孩子们一起跳完了5个舞蹈小段就算结束了。”魏女士表示,为了通过考级,自己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带着孩子练习,没想到这么简单就算考完了。最让她接受不了的是,一起考级的孩子中还有2个竟然是一天舞蹈都没有学过的,就是在集训期间跟着老师一起学了5小段,考级时也不能跟得上节奏,但是机构老师在事后告诉家长“应该都可以通过”。
面对媒体采访时,李心草曾表示,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儿童“痛恨音乐”。究其原因,与目前的考级制度有关。“音乐考级的目的在于促进艺术普及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随着音乐考级的普及,功利色彩变得越来越重。”李心草说。
不过,家长赵飞飞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年暑假,在她的坚持下,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报考了钢琴2级。“虽然是规定曲目,但孩子为了通过考级,每天都在辛苦练习。学琴两年了,这半年孩子每天练琴的动力都不足,倒是在考级前,让我看到了她的拼劲。不管证书有没有用,孩子努力的过程最重要。”赵飞飞说。
孩子们走进北辰区宜兴埠镇文化中心了解乡镇文化历史。
游学热
家长的眼中:“游中学”与“学中游”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更不能荒废了暑假这段让孩子见世面的好时光。于是,各类研学、游学活动吸引了家长的眼球。“梦回敦煌,7日驰骋河西走廊”“探访大熊猫故里,当一天‘国宝’铲屎官”“博物馆奇妙夜,与恐龙相伴入眠”……五花八门的独立营、亲子营,一档接一档。近到家门口的博物馆,远到海外游学夏令营,游学活动的宣传广告张贴在各大青少年培训机构门口,也在家长的朋友圈中“刷屏”。
游学形式多种多样,究竟是“游中学”还是“学中游”,家长的想法不一、需求不同。而刚放下书包,喜滋滋开启暑假模式的孩子,很快被家长送上游学的大巴车。那么,他们对游学活动又有哪些真实感受?
游学的理想与现实
9岁的小亮马上要“三升四”,妈妈说“三升四”是小学的转折点,一定要抓紧三年级暑假的“尾巴”好好玩,开学便要投入到紧张的小学高年级学习中。小亮以为妈妈说的“好好玩”是轻轻松松待在家,殊不知放假第二天就被妈妈送上了飞往成都的飞机,他要到大熊猫的“老家”当一回大熊猫“铲屎官”。
7天行程,小亮满心期待,但归来时,他感到既疲惫又失望。“只当了半天‘铲屎官’,在一间大屋子里分析大熊猫便便,做了大熊猫爱吃的窝窝头。没有近距离看到大熊猫,跟我来之前想的一点儿都不一样!”小亮一边“吐槽”,一边从书包里掏出研学证书交给妈妈。虽然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但手捧证书的妈妈心满意足:“有了这张证书,这趟就没白去!你又多了一项社会实践经历,就算见世面了。”
旅行=见世面,很多家长这样想。然而,少则七八千元,多则三四万元的游学活动,究竟能让孩子见到多少世面?家长心里也拿不准。
“同学都去,少的参加一两个,多的参加四五个。现在出去旅游,也不能光想着玩,得学点儿什么。如果还能有个研学证书、义工证明,就有含金量了。在孩子的履历中这些都是加分项。”一名家长道出心声。
家长的期待和担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带孩子出门旅行不单是走走停停、吃吃喝喝,而是要在“玩中学”才算有“意义”。然而,市面上各类游学产品“乱花渐欲迷人眼”,行程类似,价格差距大,家长该如何选择?
“游学有所收获当然很重要,但我更看重安全,尤其是独立营,家长不陪伴,全靠老师安排照顾,团队是否专业,有没有经验,非常重要。”家长王女士对游学既期待又担忧。
由于游学市场火爆,很多青少年培训机构成了组织游学活动的主力。然而,也有不少组织游学的团体之前并没有大规模组织学生出游的经验。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一到寒暑假,儿童摄影、儿童剪发、游泳班等机构都在推游学,路线大同小异,有的是和旅行社合作,有的是和比较大的机构拼团,类似中介的形式,把孩子送到某个游学营,旅途中一旦出了问题,解决起来很麻烦。”
价格高低不一、安全没保证、游学机构鱼龙混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现象,让很多家长对游学“又爱又恨”。
“有一次在景区,看到穿着统一游学装的20多个孩子在高台上休息。老师正忙着跟工作人员交涉,几个孩子就跑到高台边打逗。多亏周围人提醒,老师才注意到。想想要是自己的孩子独自出来,还真不放心。”一名家长对自己在景区看到的一幕记忆犹新,之后便放弃了让孩子独自游学的想法。
也有家长表示,“游学价格参差不齐,就像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同样一个目的地,价格差了好几倍。有些线路设计得很成熟,但具体到不同的组织机构,体验感完全不一样。5天活动,只有一天与主题相关,其余时间都是找个户外空地让孩子自由活动,要不就是做手工‘充数’。”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游学大致分国内、海外两大类。其中,国内游学以城市周边短日游、著名目的地5—7天游、营地夏令营游等。周边游以户外徒步、博物馆讲解、田园生活体验为主;跨省游以探索天文地理、感悟华夏文化、高校访学教育等为主;营地夏令营则以营地内各类活动设施、教学课程为主。
游学活动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的旅游线路。例如暑期热门的草原游,成人人均5000元左右的线路,加入一些游学项目则要涨到8000元至10000元。而所谓主打高端路线的海外游学,基本在3万—5万元。
“没有统一标准,都是自己定价。有些小机构不是第一组织者,说白了就是拼人加到大团里,自然会自己加价。一个团里就有不同价格入团的孩子。”一名从业人员告诉记者。此外,有些常年组织游学、经验丰富的机构会不断设计推出新的游学线路,一推入市场很快便会被其他机构复制。“去的地方都差不多,但内容有‘偷工减料’的,所以价格不同,体验感也不同。”
观点
理性参加假期活动 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孩子在假期,特别是在暑假较长的休息时间里,参加各种各样的游学、艺体类考级、比赛等,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现在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竞赛中获奖已经不列入升学加分项,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学生和家长热衷参加,在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看来,要全面理性看待这种现象。
肖庆顺认为,这种现象一是反映了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相对于在校期间,孩子参加一些研学、艺体类考级、比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能够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实践体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是反映了家长的教育认知和需求。现在家长的学历和自身素养都比较高,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会从各种渠道了解教育信息,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孩子的中高考压力比较大,家长普遍焦虑。为了让孩子比同龄人更加出类拔萃,在各种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便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展现与众不同的特长。
三是家长对这些活动的理性认识需要提高。应该说家长的这种认识和做法有现实的基础,但一些家长对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往往不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仅仅是自己认为需要,也对举办这些活动机构的资质等多方面缺乏深入了解,这样孩子就会被动参加各种活动,忙且累,比“双减”之前还要累,既不能利用假期进行休息调整,也起不到预期的教育作用。
假期中,一些孩子感觉比平常更累,希望早开学。对此,肖庆顺建议,家长应帮助孩子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适当参加各种活动进行体验。
第一,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成长特点有异,不能千篇一律统一要求。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参加培训和活动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不能什么热选什么。
第二,对举办活动的机构有深入了解。家长在给孩子安排培训、游学、艺体类考级、竞赛和社会实践时,要提前对所选择的机构进行了解,特别是在资质方面,例如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已经建立了“白名单”,家长可以进行选择。游学和社会实践也要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也能防止形式主义的游学、实践等。
第三,体现活动的教育意义。家长和孩子在参加各种机构举行的游学和社会实践时,要注重体验,在研中学,研中体验,要受到启发和教育,体现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既要注重形式也要注重内容,不能“只研不学”。
第四,合理安排假期,保证孩子自由时间。在假期中,家长不能给孩子安排得太满,有的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各种培训、活动和比赛无缝衔接,孩子得不到适当调整休息。要给孩子留出相应的自由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促进健康发展。(记者 张雯婧 王音 摄影 刘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