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官方解读韩国室温超导“LK-99”最新进展 复现暂无结论 研究有意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4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信订阅号“中科院之声”发布了题为《那些年室温超导的疑云后来都怎么样了》的文章,对近期韩国团队发表论文声称发现室温超导“LK-99”事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总结。按照该文,截至目前所有宣称过的室温超导材料均处于未被验证或争议状态,但是学界对于室温超导持续探索是有意义的,这是工程学的期盼,也是科学的追求。

该文章首先指出,近三周来,韩国团队的arxiv(论文预印本平台)文章,让室温超导这一概念又一次被推上浪尖。近些年来,相关的大新闻一个接着一个,挑动着人们的好奇和期待,但是尚且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

实际上,人类对室温超导的追求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在过去十几年里,不断有团队声称找到了室温或接近室温的超导体。例如2020年10月,美国迪亚斯(R.Dias)团队有一项室温超导“成果”发表在著名学术刊物Nature上,声称绿色激光诱导合成的碳硫氢(C-S-H)化合物在267GPa压强下超导转变温度高达288K,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未等该实验被重复出来,该文章最终在2022年9月被撤回。

迪亚斯在2023年3月初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又发现了常温超导体,声称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的镥氮氢(Lu-N-H)化合物1GPa压强下即可实现294K室温超导,并在Nature上发表,而这个结果不仅并未得到广泛重复,反而有不少验证性实验否定。

文章将历史上宣称过的室温超导“成果”进行了总结,一共有7次,时间跨度从1987年绵延至今年。从这张表格罗列的内容来看,有4次论文作者宣称的内容最终未得到证实,1次论文处于数据被质疑状态,1次论文被撤稿,以及最新的韩国团队关于LK-99论文还处于争议状态。

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文章认为,相关研究从元素超导体到铜基到铁基超导体,令人类对超导的认识正在一步一步深入。在所有的“室温超导材料”中,理论上最有可能实现、目前研究也最多的就是超氢化物。根据能够解释常规超导的BCS理论(以三位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巴丁,库珀和施里佛),超导体的临界温度Tc与构成超导体的原子质量M的平方根成反比。由于金属氢太难制备,科学家转向了稀土氢化物。元素周期表最下面的镧系元素可以与多个氢原子结合成分子并相对稳定地存在。这种含有多个氢原子的化合物就被称为富氢化合物,如果分子中氢含量更多,就叫做超氢化物。其中,被研究得最多的材料是La-H体系。目前,对稀土富氢化物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二元体系中。随着研究的深入,三元体系超氢化物逐渐受到关注,或许未来它可以刷新高压超导的临界温度纪录。

最后,文章观点认为,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的“室温超导材料”出现又被证伪;或许,常压室温超导根本就不存在。但人类对温和条件下超导的探索不会停止。这是工程学的期盼,也是科学的追求。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向涛院士的倡议下,物理所最近将会上线一个网页,搜集过去宣称的“室温超导材料”,追踪室温超导未来的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5-2022 全球印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